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377:薰习了圆顿的大教,你生生世世都是圆顿的大教根器了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五十阴魔24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i0610qp9uxb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五十阴魔 24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以见这个心,见就是心。那么这个心,不是真的是你,叫做此以见必不非汝,就是:这个心真的是你的话,叫做不非汝。如果不是你,就真的是你,此见这个心、行阴,真的是你。【如必此迁流之行阴,是真汝心者,汝何不念念觉知耶?】所以说:这个见如果不是你,也不对!那么为什么会迁流变化呢?那么如果你的真心,为何你没办法觉知呢?所以真的讲,是你的心,也不对!不是你的心,还是不对!所以这个“见”就指的就是行阴,【以见不即汝也。】那么这个心,如果不是你,【是汝非汝,两不可定,】是你,也不对;不是你,也是不对;两不可定。足见行阴虚妄非实,(【足知虚妄非真矣!】)足知,知的后面补上二个字:“行阴”,足知“行阴”是虚妄非实。那整句的意思就是:以见非汝,如果这一颗心,不真的是你,那么为什么会随着迁流变化咧?如果是真的你,那你又为什么不能觉察头发跟指甲在成长?那么以见不即你,如果这个心,不就是你,是你,或者是非你,也都不对;是你也不对,是汝不对;非汝也不对;两不可定。足知行阴虚妄不实。【初体迁不觉竟。】

【癸二  结名妄想】经文:【则汝诸行,念念不停,名为幽隐,第四妄想。】【幽隐者:幽深隐微。则汝诸行:指现在行阴,念念迁流,不得停住。《仁王般若经》云:一念之中,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中,有九百生灭,其幽隐难知,是非莫辨,彻体虚妄,故以妄想名之。又以密移不觉故,冠幽隐之号。】幽隐,“幽”其实就是深;“隐”就是隐藏,深深的隐藏在深处,所以你没办法觉察,这个幽隐就是深的意思,深藏在暗处,隐约在暗处,你根本就没办法觉察。【《正脉》云:大抵受、想、行之三阴,虽皆属心,而文中皆显与色身通贯;受则能令色身领境,想则能驱使于身,行则能迁变乎体。又虽说三阴通贯色身,】而最重要的:显身为念伦,(【而实要显身为念伦,】)这一句话是最重要!意思就是说:这个身是虚妄的,重点在你的念头,统统是妄想所结合而成的一个色身。【非真实有也。】所以照见五蕴皆空。所以最重要的,这里要划双红线!而实要,最重要的是:显身为念伦,这一句话要划双红线!就是:你这个色身就是妄想!没有真正的色;没有真正的受;没有真正的想;没有真正的行;没有真正的识;全部都是妄想!坚固妄想、虚明妄想、融通妄想、幽隐妄想,统统是妄想!简单讲,这个色身,就是一个妄想!统统是妄想!没有真实。【四行阴妄想竟。】

1548页,【壬五  识阴妄想  分四   癸初  纵夺真妄】经文:【又汝精明,湛不摇处,名恒常者,于身不出,见、闻、觉、知,若实精真,不容习妄。】解释一下:又汝纯一精明之体,如果你这个纯一的精明之体,本湛然,本来就湛然,不动摇,“不摇”就是不动摇。整句的意思是说:又汝纯一精明之体,本湛然而不动摇,名叫做恒常,那么这个色身就绝对离不开,“不出”就是离不开,见、闻、觉、知的作用,有身一定有作用吗?依体起用吗?若其心实纯精真一,如果你的心是实,像佛一样,纯精真一,那么现前的六用,不容习妄。那么现前的见、闻、觉、知,是绝对没有虚妄的习气了,为什么呢?因为纯一精真嘛,因为依体起用嘛!意思就:你那一颗心是纯一精明之体,你的作用就一定,怎么样?纯精真一嘛!那么现前你的六用,就绝对不容许有习气的妄想,因为现前之见、闻、觉、知跟识精,它是同一体的嘛!

那整句的意思是,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:又汝纯一精明之体,本湛然不动摇处,名恒常者,于身不出,见、闻、觉、知的作用,如果你的心,其是真正的纯精真一,那么现前的六用,绝对不容许有虚妄的习气,就是种种的妄想,因为现前之见闻觉知的作用,绝对离不开识精,同一体的,体是精,那么六用就精;体是妄,那么六用就是妄。

【此明识阴,即微细精想也。纯一无杂,横竖洞照,曰精明,所谓似一也。浮想已尽,迁扰俱停,日湛不摇处,所谓似常也。即此似一似常,元是根本识阴,体通如来藏性,众生迷位之中,离此无别真体可得,第一卷云:识精元明是也。若以此精明不摇之识,为恒常不变之性者,于身不出见、闻、觉、知,所谓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也。此固以根本难知,指出现前六用,令凡小之人,知现前见、闻、觉、知,与识精同体故。】如果是纯精一的第八意识,那么就是如来藏性,就无杂了。【若实精一无杂,真实无妄者,自不容习种之妄染;譬如真金,不应混杂泥沙也。】

经文:【何因汝等,曾于昔年,睹一奇物,经历年岁,忆忘俱无?于后忽然,覆睹前异,记忆宛然,曾不遗失,则此精了,湛不摇中,念念受熏,有何筹算?】这一段也不好了解,但是解释一下,就很清楚!何因汝等,为什么你们在昔年,就是往昔之年,看到一个奇特的事情,不管是什么事啦,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,经历了年岁,忆忘俱无,“忆”就是刚刚开始记得,记忆犹新;“忘”就是久了;所以这个要补一个字,“初”忆“久”忘,然后久久俱无,忆忘俱无就是......它一直在强调时间,可是它没写出来,初,忆念得很清楚;久了,就忘了,那久了更久的久久,统统不存在了。虽然不存在,可是记忆起来,于后忽然,又再一次覆睹前面的奇怪的事、奇异的事,记忆宛然,曾不遗失,也没有遗失啊,则此精了,“了(liǎo)”就是明。此则精明,补上三个字:“本来是”。“湛”就是湛然;“不摇”就是不受动摇中;本来是湛然,不受动摇中,念念受熏,说:是今前念后念,受彼妄习所熏,无有停歇,叫做念念受熏。“受熏”就是:识心的种子无量无边。那么这个识心的种子是无形相的,有何筹算,“筹”就是筹量;“算”就是计算;因为种子是无形相的,所以无量无边,也没有办法......因为它没有形相的,有何筹量计算呢?

整句的意思是说:那么为什么汝等,曾于过去的往年,看到一个奇特的东西,经历了,年代久了,初刚开始的时候,忆想了很清楚,久了就忘记了,久久都不存在了,虽然不存在,但是种子落进去了,于后,突然间,覆,再一遍的,又看到前面奇特的事,记忆又很清楚了,曾不遗失啦,此则精明,本来是湛然,不受动摇中,但是却念念受无量无边的习气所熏习,没有办法停止,这些识心的种子,本来就无形相,没办法筹量,也没办法计算。

【何因反难之词。既云若实精真,不容习妄,下正明习妄之事,故反难云:何因缘之故,汝等曾于畴昔之年,睹一奇异之物,既见奇物,必先留心,】“留心”就是注意,刚开始,一定会注意。【经历年深岁久,初时犹忆,久则斯忘,久之又久,则忆忘俱无。】于后,再后面,于后。【于后忽然,覆睹前异者:】奇特事。【于后来忽然之间,覆睹从前奇异之物,而记忆宛然如昔日。由前六熏习之力,熏成种子,在八识田中,曾不遗失,故以何因反难之。六识如聚敛之吏,】吏就是官。【七识似出纳之官,八识犹库藏之使,故知此论收执不忘,惟约第八也。理实此识,尚能忆持多劫,无量种习,次第成熟,岂止现生之睹物耶?则此下,显妄非真,精了即精明也,亦即现前见、闻、觉、知,同一无分别性,】因同一个本性嘛!【名湛不摇中。】这个简单。【念念受熏,有何筹算者:前念后念,受彼妄习所熏,】注意那个“妄习”!因为从来不用真心,妄习,用妄心的习气,就会六道轮回;用真心熏习,就会进入解脱的状态。【无有停息,分剂头数,】分剂头数就是种种的差别,叫做分剂头数,百千种的差别。【无量无边,有何可筹量计算也。】以前没有这个“无量差别”这个名相,所以用“分剂头数”,分剂头数就是:无量差别。种种的差别,无量无边。

【癸二  正申喻示】经文:【阿难当知:此湛非真,如急流水,望如恬静,流急不见,非是无流,若非想元,宁受妄习。】解释一下:说:阿难当知:此第八识就是八识,是湛然非真,此湛非真,意思就是:非真常不可动摇之性,叫做“非真”。此湛并不是真常不动之性,它啊,就像是急流的水,看起来是恬静,恬静就是安静;流急不见,非是无流,非是无流,并不是没有在流动喔!还在流动喔!后面补二个字:“此识”,此第八意识,若非前面的识阴的妄想根元,怎么会被妄习?妄想而熏习?所以肯定这一点,这个识阴,犹有微细的妄想故。整句再念一遍:阿难当知:此湛非真,如急流水,望如恬静,流急不见,非是无流,若非想元,宁受妄习。

解释一下:阿难当知,此湛,虽然已经接近湛然,接近了,但是却不是真的湛然,非真如本性,非真常不可动摇之性,它就像急流的水,看起来很安静,但是它的内部是流急,但是一般众生看不清楚,没办法分辨,看不到这么深处,并不是无流,并不是说它没有在流动,只是此第八意识,此第八意识,如果不是前非,若非,后面补四个字:非“前四阴妄”,若非前四阴妄想来熏习,那么它就会变成前面四阴的根本了,怎么会受前面四阴的熏习咧?所以第八意识,识阴犹有微细的妄想,因为它受熏习,受熏习,所以有微细的妄想。所以很肯定的,它就是等同一个仓库,接受前面的色、受、想、行,四阴的妄想,若非前四阴妄想根元,又怎么会被熏习咧?所以说:若非想元,宁受妄习,就是此第八意识,若非前面四阴的妄想根元,又怎么会受前面的四阴的妄想来熏习?所以这一点很肯定,识阴犹有微细的妄想,就像仓库,什么生灭,都装进来。

【阿难!应当了知,此八识,湛不摇者,熏之以真则真,熏之以妄则妄,亦非真常不可动摇之性也。但如急流水,《正脉》云:须取无波,平流之急水。望如恬(安也)静】就是安静。【者:以其无波之参差,无飞湍之上下也。】“湍”就是流速迅疾之水。【次二句,明其正因流急,故不可见,非真无流也。】就是第八意识非常的微细。【尝验其流,抛一草叶,于其水面,草叶迅疾而去,方觉其流之最急,非无流也。若非想元者:谓此若非前四阴,妄想根元,宁受妄习所熏,此决言】第八意识【其犹有微细妄想故也。】

【癸三  的指灭时】经文:【非汝六根,互用开合,此之妄想,无时得灭。】“非”就是除非,除非你,后面补三个字:“修行到”。除非你修行到六根,怎么样?补一个字:“能”,“能”互用开合。“开”就是开六;“合”就是合一。整句的意思就是:除非你修到六根,能互用开六合一的功夫,后面补三个字:“要不然”,第八意识这个妄想,无时得灭。后面补:“要不然”这个妄想,无时得灭。整句的意思贯串起来就是说:除非你修行到六根能够互用开六合一,要不然,怎么样?这个妄想,第八意识的妄想,无时得灭。【然此微细妄想,直待何时,方得销灭?除非汝之六根,】到达了【互用之时,根隔开合之际,】要不然,【此之妄想,】也无时无刻没有办法能得消灭。没办法。(【亦无时而得灭也。】)但经文是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,(【但经用反言以显,】)【故云:若非根解入圆通,此妄终无灭时也。】所以唯佛有办法,除了佛有办法,其他众生没办法。【六根互用开合,正当寂灭现前时也。】就是要有佛,才能破第八意识的微细。

【癸四  推广结名】经文:【故汝现在,见、闻、觉、知,中串习几,则湛了内,罔象虚无,第五颠倒,微细精想。】解释一下:那么你现在的见、闻、觉、知,八识心中,怎么样呢?中串习几,“串”就是互相,“串”就是串穿;“习”就是习气;见闻觉知,八识念念受熏,又互相串穿习气,“几”就是微细,注意那个“串”字,那个“串”字,重大的意义是什么?令不散失,贯串起来,令不散失。整句的意思是说:你现在的见闻觉知,这个八识心中念念受熏,受熏当中,互相串穿习气,“几”就是微细,几乎达到了最微细,也令不散失。所以注意那个“串”字,贯串起来,就是你没办法,实际下什么种子,你就得什么果报

则湛了内,罔象虚无,虽然是湛然明了的内心之处,尚有微细的习气生灭,所以罔象虚无,若有,说若无,补:似有非有。说无又非无,说有又非有,叫做罔象虚无,第五颠倒,微细精想。如果你把它加:“最极微细”,那么你这一辈子,就记得最清楚了,第八意识,最极微细精想。你就知道,除了佛菩萨,凡夫没办法断的!连觉察都没办法,最极微细的精想。那整句意思贯串起来是说:你现在的见闻觉知,八识心中,念念受熏,互相的串穿习气,几乎达到了最微细,也令不散失,不失去这个种子,在湛然明了的第八意识里面,罔象虚无,若说无不无,说有也非有,这是第五颠倒,最极微细的精想。

【此承上文,未得六根互用,未尽想元,故汝现在,见、闻、嗅、尝、觉、知六精之性,即第八识中,念念受熏,互相串穿。虽习气几微,令不散失,则湛然了知之内,即精明湛不摇中,一分无明为能串,而六根习几为所串耳。故罔象虚无,若无不无,似有非有,凡夫计为命根,】我们为什么有生命?就是有第八意识的妄动。【二乘认作涅槃,】不晓得后面还有一个真如,究竟的、无上的菩提之道。【虚而作实,】为什么叫做虚而作实?认为实有涅槃,这个“实”就是指涅槃。虚而作实,认为它是实有涅槃,结果不是究竟涅槃。【无而为有,是为颠倒,微细精想。】谓迷真心执着是真的,(【谓迷真执似,】)【迷真如藏性,执相似藏识,岂非颠倒乎?前四粗,显此识微细,】前面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,这个四粗,显此第八意识是微细,最极微细的。所以我们讲的生灭有三种,这是师父给大家一个重要的观念:一、能所不断,这是粗糙的生灭;二、第七意识行阴,微细的生灭;三、第八意识识阴,最极微细生灭;那么你就很清楚了。

【又此识虽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】第二月,就是比如说:我们把眼睛一捏,(看到)月亮旁边还有一个影子,月亮变成不是真,又像真月,又不像真月,真月旁边有......比如说:这是一个月亮,真月在这里,我们眼睛一弄,这个是真月,又有影子出现,重叠,看起来又一个月,又像二个月,又像真月,又像假月,这个叫做第二月,【故名精想,但多一捏而已,】这一捏就是妄动的意思,妄动!我们的本性一妄动,就像眼睛一捏,看到了这个月亮,咦!有月的影子,变成第二月。【放手即是真月矣!】这个放手就是:万法休歇处,即是真如处。修学佛道,只有一个诀窍:放下,再放下,彻底放下!不执着,再不执着,彻底不执着!不分别,再不分别,彻底不分别!就是成就佛道,无上的佛道,没有什么诀窍,就是在这个地方要下功夫!【二详示五重妄想竟。】

【辛三  总结妄想所成】经文:【阿难!是五受阴,五妄想成。】说:阿难,是五受阴,五妄想,受此五种,怎么样?“盖覆真性”叫做五阴,五受阴,五妄想成。阿难!是五受阴,五妄想成。【此总结五阴,即五种妄想所成也。此五种,即是众生所受报法。受此五种,盖覆真性,故名五受阴,又名五取蕴。一切众生,莫不取此以为自体,】所有的众生都把这个第八意识揽为自体,【故名此身为五蕴幻躯,】“幻躯”就是一定会败坏,一定会死,死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谁都没办法抗拒,想让他不死,求长生不老之药,这个都是妄想!佛都要示现:八十岁要涅槃,你是何人啊?为什么不会死?所以不要怕死,应当怕生!你有下辈子的生,就一定有死,所以学佛的人,应当怕生,不应怕死!【又名五阴身也。由是而观,五阴,虽浅深粗细之不同,而要之皆妄想所成,悉非真心本有也。】

【《宝镜疏》云:良以众生,】正因为众生,【自迷如来藏性,而有妄色妄心,依此色心,而成五阴,故有世间凡、圣差别也。若以众生知见,执此五阴,为实有者,即世间法。若以二乘知见,执此五阴,为空寂者,即出世法。若在诸佛菩萨,善得中道,了色即空,达空即色,即为出世上上法,乃第一义谛,不思议境界也。设若离此五阴之法,则五乘圣教,亦无安立之处也。以故,迷之则凡,悟之则圣,皆不出此。凡修定者,苟能于是,用金刚观智,荡涤空有情计,扫除断常知见,了一真之本具,】所以记住师父一句话: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,彻底没有意见,生死就了!“师父,您对某某法师有什么看法?”“我没有看法。”“师父啊,某某人写的书能不能看?”“你用大智慧,自己分辨。”讲出来会伤人啊,对不对?很多人都写信来印证,师父,哪一本书、哪一个人可以亲近?不可以亲近?这个不能讲得太明显啦,对不对?讲得太明显的话,传到那个人的耳朵,反过来会伤害师父的,知道吗?

我年轻的时候,就是不太懂事,讲经说法的时候,就是批判这个外道的,哇!啪啪啪啪!后来听说外道对我很不满,就在底下把我做一个稻草人,用针一直扎我,一直扎我,他们有的传话给我,他说:你讲话太直了!后来慢慢年岁越来越大了,体力渐渐容皱、气衰了,就觉得说:唉呀!也不需要搞得这么对立,对着干,不需要!现在用道德,感化他;用般若的智慧,感化他;用慈悲心,来感化他;要越老,就要越宝!现在年岁大了,有改变我的观念了,不要对着干,这样不好!所以我现在收敛很多了,觉得非常有修养,差很多啦,真的!哇!以前二十几岁的时候,拿着大刀阔斧地一直讲一直讲,所以在座诸位!你要听经闻法,要听我那个二十几岁在讲经的时候,那个是真心话!嗯!那个是真心话,怕你什么东东!现在不行了,现在气衰了,容皱了,真的不行!六十岁了吧?六十岁,有的人都没有活到师父的年龄啦,是不是?六十岁,真的是有一点年岁了,乘以二就是一百二十,对不对?所以再活,也不会几年了,如果我以佛陀的年龄,八十减掉我现在的六十岁,就:我剩下二十年可以活,二十年了。【达诸妄以本空,则其五阴妄想之心,当体清净,即是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矣!】这个是指:生起妄想。【初答生起妄想竟。】

【庚二  答阴界浅深】经文:【汝今欲知,因界浅深:惟色与空,是色边际。惟触及离,是受边际。惟记与忘,是想边际。惟灭与生,是行边际。湛入合湛,归识边际。】这个初学佛法,这哪看得懂这个!解释一下:这汝今欲知,五阴的因界,这五阴的界限浅深,在哪里呢?好!惟色法与虚空,这个“空”是虚空,不是空性喔。唯你看到的色法,还有你眼睛看到的虚空,这个统统叫做:色阴的界限,是色边际。惟触以及离,身体有接触,碰触到,还有离,“离”就是没有触,有碰触到身体,跟离身体的无触,统统是触的边际、边界,是受边际。碰触到跟不碰触到,这个统统就是触跟离触!这个“离”加一个“触”就更清楚了,触与离触,统统就是受边际。再来,惟记,“记”就是记忆,与忘;一下子记,一下子忘,有时候记得,有时候忘记,这个是想的边际。惟灭与生,是行阴的边际。这个容易了解,大家都知道行阴是生灭。

接下来就比较不容易了解了,湛入合湛,注意听!“湛入”是湛然而有所入;“合湛”就是无所入之湛然,合湛就是无所入,这个合湛叫做无所入的湛然。前面是:有所入的湛然;后面是:无所入的湛然;这二句加起来叫做:湛然而有所入,以无所入的湛然,相泯合之湛然,就是:看起来像有所入,又好像无所入。简单讲:“湛入”就是:湛然有所入;“合湛”就是:湛然无所入;有所入跟无所入泯合,这种湛然,看起来有所入,其实无所入。这种湛然,统统归于识阴的边际,所以这个“湛入”、“合湛”,实在没有几个人看得懂,说:湛然有所入,湛入,比较好懂,“湛入”就湛然有所入,但是,其实合湛,就是,“合湛”就是无所入。湛然有所入,又湛然无所入,有所入跟无所入,平等,合而为一的湛然,统统叫做识阴,这个微细到二乘人都没办法,何况凡夫!

【阿难前第三问,如是五重,诣何为界?】那么底下咧?我们时间够用,因为这一卷录影带,它是三个钟头的,如果我把它放到下一个钟头,怕讲不完,因为下个钟头的录影带,只有二个小时,那么就讲得完,我们休息二十分钟,再来讲这个,因为只有一千五百六十七页,一千五百六十八页后,是讲圆瑛老法师的事略,我们就不谈。所以简单讲,只有剩下十四页,那么二个小时以内,是绝对会念得完。如果念不完,如果讲不完,我就用念的!是不致如此啦。所以时间要控制一下,所以这个小时,一定要讲到这个时间,要不然后面就,二个小时怕讲不完。有没有人偷偷溜走的呀?看到上人快受不了了!看一下!有没有人溜走的?没有啊!真是乖孩子!太好了!太好了!真是了不起!求道的精神就是要这样子喔!我告诉你:讲经的人没倒下来,一个都不许跑!讲经的人没有倒下来,一个都不能跑啊!来看看啊!1553页,今天一定要把空上楞严经讲义彻底地结束,我们从2007年,到今天2012年,五年的时间啊!五年啊!中间休息了二年。

好,看1553页,倒数第三行:阿难前第三问,如是五重,诣何为界?【佛今于第二超答云:汝现今欲知,因界浅深者,此一科之文,披阅诸家疏释,惟交光法师,研究有得于心,详释边际之浅深,超千古而独最,故悉依之。交光法师云:今考古训,十八界,乃云界者因义;谓出生诸法,】“界”就是出生诸法,就像大地生这个万物,(【如地生物,】)【而地为物因也。今五阴即界之开合,】“开合”什么意思?讲得比较多一点,叫“开”;或收回来就“合”,就少讲。所以有时候讲“五阴”,时候讲“六入”;有时候讲“十二处”;有时候讲“十八界”;有时候讲万法;都是因为面对的根器不一样,所以“开合”不一样。今五阴即界之开合,【故名因界,但是阴之别名而已。浅深,即是边际之浅深,历五阴而各有也。如色阴中,有相为色,无相为空,若离诸色相,而栖心空净;】却执着一个空净,【祖家,】就是禅宗,“祖家”就是禅宗,禅宗说:【谓之一色边,】就是落入了色法这个边,所以祖家就是指禅宗。禅宗说:如果只离色相,又心执着一个空净,那么就变成落入一边。

接下来,【唯识,谓为空一显色,】“空”是一啊,显差别之色法。“空”因为它是无形相的,空一,就是空,它是无相,而色法显差别的色法。【是知尽色,】“尽色”就是除的意思,当一个人除尽了色,怎么样?而不尽空,却没有除去对空、虚空的执着。简单讲,你知道色不可得,同时如果没有把虚空也放下,【而不尽空;皆未出乎色阴边际,而一切空忍,皆非究竟也。】“空忍”就是说:我有忍辱,像虚空一样的无相,可是连这个都不可以存在,叫做“空忍”。皆非究竟,要达到一切都是本性,完全没有能所。【受阴中,取著曰触,】执着的东西,叫做“触”;厌舍的心叫做“离”,(【厌舍曰离,】)厌舍,心厌舍它,叫做“离”。那么,【断诸取著,】“断诸取着”就是:我已经把所有的执着,统统断除了,叫做能舍的意思,但是却没有忘记,那个舍也要放下。【而不忘厌舍,】这个“厌”就是弃,却没有忘记连那个“舍”字也要放弃,这个就着于受阴,落入受阴的范围里面。【是犹住舍受之中。】

再解释一下:说:取着叫做“触”;厌舍叫做“离”。断诸取着,心能够断除种种的执着,就是能舍的意思,却忘记了那个舍的观念,也要放下,而不忘记弃……放弃那个舍的观念,我已经舍去一切执着了,这个舍去观念,同时要放下。是犹住住受之中。【故佛于离幻之后,复教离离,】也再教导人们,包括这个“离”字,还要离,复教离于此“离”字。这个意思就是:“离离”就是复教人也要离于这个“离”字;“离离”就是复教人也要离弃于这个“离”字;第二个就是观念,复教人也要放下这个离的观念,就是这个意思。【是知尽触,而不尽离;】你只知道说:喔!把这个“触”全部都……怎么样?取着,统统能舍,叫做“尽触”,是不是?但是哪!那个舍,却还没放下,我舍离了,那个舍,观念就是这样,就是等于说:我布施了,你看啊,我不再悭贪了,连那个布施的心,也要放下,而不尽离。是知尽触,而不尽离;【亦未出乎受阴边际,而一切背舍,皆非究竟也。】背舍就是弃舍,而一切弃舍,意思就是:还舍得不够究竟啦。就是一切弃舍,还舍得不够究竟,皆非究竟。【想阴中,有念为记,】因为这个叫做记忆啰!

【无念为忘,除诸念而不忘无念,】就是说:我已经除了种种的忘念了,却放不下这个无念。你看!我没有念头了,你看!我没有念头,我没有妄想……这个没有妄想,就是妄想!我已经没有……人家讲说:我已经没有妄想了,是不是?如果你有爱恨,他说:我早就忘了他了啦!所以有念叫做“记”,所以你有没有记恨他?有没有爱念他咧?他说:没有,我早就忘他了。注意!除诸念而不忘无念。【是仍住于静念之中。】我才不会恨他咧!是不是?你还记得这个无恨,仍然是念!所以连那个无念,都要放下!记得!保持无言的真如,最高境界就是:一句都不用讲,一句都不用讲。【故佛言:有念无念,同归迷闷。】为什么呢?有念是妄想;无念是妄想;都不是真如。

所以学佛的困难就在……困难在这个地方,为什么叫做无念也是妄想咧?因为他还没有破这个我、法二执,没有破这个究竟的根本无明。在座诸位!这一句如果换个大悟的人来讲的话,就不一样啰;有念是智慧,无念是真如;那就不一样喔!迷,圣人跟凡夫,就在一个迷跟悟,迷了:有念不对,无念也不对;开悟以后:有念对,无念还是对;诸位!现在讲迷,迷了的时候:有念是妄念;无念还是忘念,只是没有念的妄念。开悟不一样!大悟见性以后:有念,是般若智慧的念;无念,是念念都是真如。有念,依体起用;无念,摄用归体。不一样喔!所以,千万不可以死在文字里面!这个完全是境界的功夫。这个是讲到这个师父的题外话,所有的法,但看有悟,还是没有悟。并不是看在文字里面啊,那么如果说你在文字里面,不会归到究竟的实证的功夫,那么所有的文字都是死的,你会锁死在某一个角度,像在现有念跟无念,你就一定会锁死这个角度,那我现在告诉你:不可以锁在文字、死在文字里面,这看心境的问题,开悟的人:有念跟无念;跟不开悟的人:有念、无念;两码事情!知道吗?好!同归迷闷。

【祖云:莫谓无心便是道,无心犹隔一重关。】这个意思就是,没有开悟的人讲无心,无心就是一重关。如果开悟的人讲无心,无心就是真如。是知尽除记忆,(【是知尽记,】)“尽记”就是:除的意思了,是故除去这个记的一部分,而不知道要除去这个忘,(【而不尽忘,】)尽就是“除”用“除”比较明显,更能显它的意思,是知除去记忆,却不知道要除去这个“忘”。【亦未出乎想阴边际,而一切无想,皆非究竟也。】就是无想,也不究竟。【行阴中,以迷位,散心粗行为生相,】因为生、住、异、灭嘛!【如二卷喻如瀑流者是也。以修位,定心细行为灭相,如此卷喻如野马者是也。】我们前面讲过了,海市蜃楼啊,是阳焰啊,热气啊,阳焰啊,反射出来的海市蜃楼。那么这个野马咧?就是一种晨间的雾气,似有若无,贴在地面,又好像浮起来,阳光一照射,又反射,庄子把这个比喻作野马,这跟海市蜃楼的意思是一样!

【然此细行,似灭非灭,仍是清扰细迁,如定中人,不免爪生发长,足以验之。是知尽生,】补一个字:生就是生“相”,是指除去生“相”,而不除去灭相,【而不尽灭,】是已经把生“相”放下,却没有把这个灭相放下。诸位!这个就是:没有办法出乎行阴的边际,(【亦未出乎行阴边际,】)【而一切灭定,皆非究竟也。】如果有人讲说:你放下了吗?如果没有开悟的说:我放下了!你那个放下,还是没放下,因为着一个:“我放下了!”是不是?要开悟的人讲:我没有放下,是因为有众生要度。讲:“我放下!”其实只是一个名词,所以重点还是证量的问题,佛教,它是内证的功夫,所以不在语言、不在文字。诸位!大悟的人讲:我不放下,因为我不舍众生啊,他早就放下了,舍不下、舍不得众生啊,其实他统统放下了。所以借着假相的名词来讲有、讲无、讲舍、不舍,其实这个跟开悟都没有关系。

但是没有开悟的人,他就会死在名相里面,【识阴中,以有入为湛入,盖泯行流,】“泯”就是灭;盖灭这个行阴,“流”就是生灭;“泯行流”就是:灭掉行阴生灭之流。【而灭归识海。经云:性入元澄,一澄元习,如波澜灭,化为澄水是也。以无入为合湛,】“无入”就是无所入啊;所以“湛入”是有所入,“合湛”就是无所入。【经云:内外湛明,入无所入是也。盖合字有不动之意,即流急不见其流也。然此合湛境界,分剂非浅,】“分剂”就是所证的果位;非,补上几句:非浅,非浅“位菩萨”。分剂非浅,这个绝对看不懂!没有一个人,他到底在讲些什么?分剂非浅,就是所证的果位,叫做“分剂”;非浅,不是浅位菩萨能够达到的;就是……所以听经闻法,就是有这个好处,你不要在那边……哎呀!这个用猜的,这个到底分剂非浅,否则这是有几个有看得懂咧?对不对?“分剂”就是所证的果位;非浅位菩萨所能达到。

【良以始言湛入,特表行阴方消,识海初入;】这已经达到最微细的第八意识了。【按位已当七信,齐于四果。】四果,就是小乘讲的四果阿罗汉,小乘四果阿罗汉,就等同圆教的七信位菩萨。【而圆通正在闻所闻尽,终言合湛,更名识海久停,湛明净极,虽视湛入有加,居然仍在识境,咸不免于最细四相】生、住、异、灭等等【所迁,】四相就是:生、住、异、灭。【是知尽湛入,而不尽合湛,】你只除掉生灭的入,没有连那个放下的不入。那么就:【终未出乎识阴边际;所谓清光照眼,犹似迷家,】什么叫“清光照眼”?前面一道光来,你一样是看不清楚对面啊!还是看不清楚啊,就是“清光照眼”。“犹似迷家”意思就是:尚未找到如来藏性的意思。

【而一切明白法身,犹未究竟也。问:识阴尽时,毕竟何位?答:入初住,】简单讲:就是破无明、见法身,就是识阴尽。【证圆通也。】诸位!若所以入初住位,即成无上的佛道,“初住”就是等同圆觉、究竟觉,初发心就是究竟觉。简单讲!所以说:明心见性的人,明本心,见性的人,初发心,就是不生不灭;到成佛,还是不生不灭。所以入初住,就证圆通。这个当然是指圆教的破无明、见法身的菩萨。【经云:非汝六根,互用开合,此之妄想,无时得灭;是其明征也。】这要成佛的功夫才有办法啦!【问:此之识阴,既惟第八,即是业识,而别经论,皆谓无明生相,等觉后心方尽,】其他的经典都是这样讲,现在就初住就破无明、见法身,就破无明的生相无明,诸位啊!这个“生相无明”在圆教里面分四十二位,四十二位: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、等觉、妙觉,四十二品无明。圆教分,无明分四十二品无明,所以初发心,就成等正觉,统统在破无明的生相。一般的经来说:无明的生相太微细、太难破了!到等觉后心方尽,现在才初住位而已,就破了!

(【今言初住即尽,】)【而后位依何住持耶?】那后面怎么办呢?后面怎么讲得通咧?【答:彼是渐教所谈,初住等觉,尚隔天渊,岂遽说尽?】“遽”就是突然,哪里是突然可以破除的,“尽”就是破除的咧,这里不一样啊,楞严经是圆顿之教,(【此是圆顿之旨,】)所以在座诸位,就恭喜大家了!你这辈子已经……怎么样?薰习了圆顿的大教,你生生世世都是圆顿的大教!不是圆顿大大的睡觉,不是这个意思!你已经生生世世受到圆顿的大教,生生世世的根器,都非常的利了!【经文从互用中,顿超诸位,能入金刚干慧,非等觉后心而何?】所以这个“干慧”用二次。【应知胜义中,真胜义性,】就是:在一切的大乘当中的经典,楞严经是真胜义性,是经中之王。【大不思议,不应以渐而难圆也。然以此总较,因界之浅深者,若但知色为色,而不知空亦是色者,知色界之浅者也;知空色之皆色者,知色界之深者也。】这个色跟空,这个“空”就是虚空,知道虚空跟色法,都属于色法的范围,那么就是:你对色界的边际,就很清楚了,认识的就比较深。【如是乃至但知湛入为识,而不知合湛亦识者,】知,那么则了悟了第八识之浅者,【知识界之浅者也;】如果是知道湛入、合湛,还是微细的,最极微细的第八意识,(【知湛入合湛皆识者,】)了悟了识之深。(【知识界之深者也。】)所以如果说:你不知道“合湛”也是识,那么就是知道识界的浅。如果是知道:“湛入”、“合湛”,统统是第八意识最极微的范围,那么你就了悟了第八意识的最深的地方。【是则发挥五重妄想,可谓极尽其境界矣!】

【庚三  答灭除顿渐】经文:【此五阴元,重叠生起,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。】“生起”是从微细;“灭除”要从最粗的,这很简单啊!“生因识有”就是微细;“灭从色除”就是最粗的了。【阿难前第二问云:又此五阴,为并销除,为次第尽?故如来在此第三,而追答之。此五阴生灭次第,即六根结解次第,故先明五阴,生起灭除,二重次第。此五阴元,是从细向粗,一重叠一重,次第生起也。生则从细向粗,因迷藏性,以为识性,故曰生因识有。由识而行,由行而想,由想而受,由受而色;如人著衣,必自内向外,】一件一件穿,内衣穿完了,第二件、第三件,最后穿外套。【而渐著故。】那么“灭”的话,就是脱衣服了,从粗的外套先脱,向细,细的。(【灭则从粗向细。】)【须从色阴先除。则受、想、行、识,次第渐除;如人脱衣,必自外向内,而渐脱也。】

经文:【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;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】注意一下!理则顿悟,按照圆通理来讲,你是可以顿悟的,所以说:只要开悟的人,即心就是佛。禅宗讲的就是这样!但问题来了,你还有习气咧!对不对?所以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,后面补三个……乘的后面:乘“此心开”,乘“此心开”悟并销,同时的意思。“并销”就是顿销,理则顿悟,乘此开悟的心,一切顿销,讲得通,在理来讲。可是呢,事非顿除,就事相来讲:为什么事非顿除?无量劫来的种子跟习气,这太难了!所以修行人偶尔也会想要一些少许的一些欲望啊,修行人还不到家的时候,也稍稍看看电影啊,搞一搞,看看有什么?泡泡茶呀!聚一聚,聊一聊啊,聊三聊四啊,这个还没有到佛的境界,他就是还会有一些习气,虽然不算坏事,还是习气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300~37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~30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00链接(未完)

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(慧律法师版)

楞严经讲解370: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执理废事;修行不能投机取巧

楞严经讲解371:看到稀奇古怪的、佛的、自己的境界的都因为执,执为禅之大病

楞严经讲解372:不受情绪的控制;不受环境的影响;学佛就是这个目的

楞严经讲解373:生命是一连串的行为编织而成的,佛弟子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跟因果负责

楞严经讲解374:二乘人声闻跟缘觉还有变易生死,识心仍然是微细的生灭

楞严经讲解375:很多人在一个团体住不下来,其实是自己的问题

楞严经讲解376:看你的内心是什么世界,可以感得将来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